原文出處:http://u8930043.blogspot.com/2007/12/outsourced.html《生活在台灣》
劇情主要是說陶德的公司是以線上銷售為主,有一批客服人員會在電話中解決顧客們對他們家公司產品的任何問題。美國公司為了減輕客服人員薪資的人力支出,陶德的主管-戴維要將美國本土的客服人員業務整個外包到印度去,因為在印度請一個客服人員所需要的薪資只需美國請一個人薪水的1/10。理所當然,公司要將call center的業務整個外包到印度去,而原本是公司菜鳥的陶德,就被公司外派到印度去,代表公司去訓練一批客服人員,要像美國的客服人員一樣。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陶德,就這樣被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頭銜去了印度。陶德在文化差異的前提,等著面對許多問題。
其實這部片子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全球化下的影響,並且要我們省思,這才是導演拍這部片的目的。不只美國,台灣、各國皆是如此,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將許多客服部門或其他業務遷往其他人事薪資較低水平的國家。而從片中可以看到陶德初期在印度的諸多不適應,例如宗教、文化、歷史、食物、節慶與生活習慣等,以及在語言上的差異,雖然同樣說的都是英文,但是陶德說的是美式英文,而印度曾為英國所統治,所以英文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卻是英式英文,在詞彙與意涵上,卻因為文化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落差,在在讓陶德覺得與印度格格不入。而且在公司要求客服人員解決客戶問題的時間,必須縮短在6分鐘之下的壓力,以及如何提升這批客服人員的水準素質。一開始,陶德只會以美國的作事方式、角度來看事情,所以印度人在他眼中是覺得非常奇怪的,為何他們的英文腔調不一樣,客訴的時間無法縮短等問題。
直到員工們要他深入瞭解印度文化,慢慢的,他將自己丟進印度文化裡,在亞莎與其他同事的幫助之下,他開始從印度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以同理心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何要這麼做,進而幫他們解決問題。例如,一開始這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產品根本沒使用過,當然就不能理解,而客戶有任何問題,當然他們也無法即時回應或解決。直到陶德理解後,從總公司寄來許多商品,一方面讓員工們瞭解,一方面也作為員工將客訴時間縮短的獎勵。甚至是讓員工在公司能有自己的信仰、擺上神像、家人們的照片,讓他們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在一連串的改變之下,員工們做起事情也變得很有效率,才使得業績突飛猛進,最後達到公司的要求。
正當陶德想說任務完成可以結束外派回美國,結果戴維出現了,卻帶給陶德一個壞消息,一方面是公司被更大的公司合併,另一方面是新公司認為要再將客服部外包到中國上海,因為那裡的薪資又比印度更低,而新公司要陶德再到上海訓練新一批的人員。對陶德來說,好不容易訓練一批人卻又得放棄。沒想到員工都沒有難過,而是高興!因為他們受到很完善的訓練,許多國際大廠在印度均有設廠,正需要他們這些受過有如美國客服人員訓練專業的人員。所以能換到更大的公司,有更多的薪水當然是很高興囉!而陶德則不想去上海,不論戴維開了多優厚的條件,他都拒絕,最後是讓原本在印度當地的主管去上海接手新事物,因為陶德知道他比他還需要。
其實,電影的劇情光是這樣就把導演想要陳述的內容說的很清楚,只是可能是美國拍的片,或是導演不想用這麼嚴肅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所以讓陶德和亞莎在影片談場戀愛,也彼此愛上。當然最後是歡喜收場,而且整部片是以輕鬆、歡愉的氣氛來講一件其實是現實生活中,你我目前遇到的問題。原來導演是看到現在業務外包已經常態,但是,都是讓印度人千里迢迢飛到美國受完訓後,再回到印度取代美國人原有的工作,卻只有美國人原薪水的1/2。導演想到這些印度人在來到美國受訓時的不適應、文化、生活習慣及語言差異上的問題等,從來沒有人能理解與關心,只能自己想辦法融入美國文化。不如,反過來在片中將美國人送到印度,從一個美國人在印度去面臨總總的不適應所產生的問題,及試著去融入印度的文化的問題,來一個同理心的體驗,也讓全球的國際企業們關心這一方面衍生出來的一連串問題。
真想不到,美國會拍出這樣的片子,不是那種劇情簡單,有許多特效,大牌演員的好萊塢片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