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kkaicd1【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有些電影,一開始可能不怎麼樣,但看到最後卻是越沉越香,令人無窮回味;也有些電影,一開始可能有個不錯的起頭,但劇情越益推展,越是深感頹敗,終至一敗塗地。以《超感應》(Kids)這部電影來說,即使三位主要演員都是筆者所愛,但筆者還是不得不狠下心來,將本片歸類於後者,給予這部電影低度評價…。
《超感應》改編自日本文壇新秀乙一(Otsuichi)的短篇故事《傷》,影片原名《Kids》,即有日文「傷」(きずKizu)的巧妙諧音。台灣觀眾可能對乙一並不默生,一年前台北電影節就曾放映過同樣改編自乙一著作,由陳柏霖(Bo-lin Chen)與田中麗奈(Rena Tanaka)主演的《日光女孩,黑夜男孩》(Waiting in the Dark)。而從《超》與《日》兩部電影之中,可以稍稍窺出乙一筆墨之下的故事,總是充滿既「透明」而又「灰暗」的衝突質感,而在寧靜之中,卻也滿溢作者於極度冷靜之下,所欲傳達的扭曲人心。蠢蠢欲動的一觸即發,越是安靜,就越是令人不寒而慄。然而,「傷」似乎也正是乙一所熱愛的主題之一。
作者筆下的人物,不論內外在總是傷痕累累,甚至意志消沉、自我價值低落。或許也可以說,《日》片裡的男孩(陳柏霖飾演),便與本片當中健夫(玉木宏Hiroshi Tamaki飾演)這個角色的型塑質感遙相呼應。筆者雖非熱愛閱讀之人,但對短篇故事倒還可以接受。小說開卷,短短四十多頁,故事以國小特教班學生「健夫」的主觀角度,來看待整個事件。小說刻畫細膩,人物凌角分明,情節生動可觀,讀完還是令人不忍釋卷。小說故事確實精采,但要成功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成果可就是另外一番風情了…。
當然,本片編劇以及導演手法方面,絕對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不過光是以劇情面來看,影片就已經是一場災難。編劇雖然保留小說整體的故事架構,但卻大幅度更改了人物的年齡以及背景,撇開片中曖昧的男男情愫不談,即使劇情默默植入家庭暴力、社會犯罪、人際疏離等社會現象,但卻只是淺嚐則止未能深入。取而代之的,便是釜鑿痕跡過深的劇情編排。不僅刻意,甚至還犯下「煽情」與「邏輯不通」等等弊病。看似天真,卻又顯得可笑,觀影當下實在予人哭笑不得之感。
導演手法部分,可以看出導演荻島達也(Tatsuya Hagishima)對光影氛圍營造之用心,但就鏡頭語言與敘事手法而論,實在是做得太過火了!這可將影片拆成前後兩部分而論:前半段敘事手法保守,看似沒有什麼新意;但等到後半段,導演卻開始「過度」狂灑狗血,好似對觀者大聲疾呼「我就是要煽情到底!」輔以刻意的場面調度,以及飽滿到近乎溢出的配樂,越是看到最後,越是令人疲憊;越像在看悲劇,也越像在看鬧劇。
演員部分,小池徹平(Teppei Koike)的演技略顯生澀,不知是難以跳脫「奶油小生」的偶像光環還是怎樣,總感覺他在片中一直「裝可愛」。並非是說裝可愛不好,畢竟「單純可愛」本來就屬角色質感的一部份,但演員之於角色,實在還有更多的內外在型塑可供發揮。不過對熱愛小池徹平的粉絲來說,本片絕對已經足觀,畢竟他在裡面有脫也很可愛。夏天快到了,也該讓眼睛吃吃冰淇淋了!
至於玉木宏的演出,其實頗令筆者驚艷。且看他突破以往帥氣搞笑兼具形象,嘗試片中這類陰鬱頹廢角色。縱使存在情緒轉折不足小缺點,但已是演員當中表現不錯的了。然而,最可惜的演員還是落在演技派女星栗山千明(Chiaki Kuriyama)身上了。她在片中成為最可惜的花瓶,戲份不多,台詞不多,表現雖然具備一定水準,但演技終究難以得到發揮。讓人好生懷念她在《追殺比爾》(Kill Bill)以及《美髮師》(Exte)裡面那美艷凶狠兼具的演出。
《超感應》雖然用力刻劃角色「捨己為人」美德,但卻做得過火。越是看到最後,「慈濟大愛」四字越是纏繞筆者心頭;越是觀看朝戶(小池徹平飾演)散發愛心,越覺他活像慈濟大愛師姐。種種複雜思緒,久久無法散去。或許,本片到最後可以看的,只剩下三位主要演員的面容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