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3年,一名少年巴比選擇自殺作為對父母、社會的最大抗議。因為巴比在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不僅受到眾人排擠,也得不到幫助與支持。就連他的父母也因為信仰而認為同性戀只是生病,總有一天會治好的。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在他死後,投身於PFLAG(同志家長聯盟)並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這真實的故事不僅被前華盛頓郵報記者李瑞艾倫斯(Leroy Aarons)寫成書,也拍成《為巴比祈禱》一片,並由雪歌妮薇佛主演。
真實生活裡的瑪麗葛瑞斯從當年到現在,依舊不斷的為同志家庭發聲,並協助許多同志青少年走過難關,努力不讓其他家庭發生和她一樣的悲劇。當瑪麗談起巴比,她說:「我相信巴比在另一個世界都知道這裡發生的事,我很感謝他為我的生命帶來的改變。我希望人們透過電影可以瞭解自殺永遠都不是解決的方法。要多一點耐心,不要放棄希望。」瑪麗葛瑞斯為同志人權所作的努力,讓她成為當代最有名的人權鬥士之一。
《為巴比祈禱》執行製作人之一丹尼爾史萊迪克表示,決定要拍攝此片,就是希望能夠傳遞一些可以改變現況的訊息,拯救生命。一開始劇本吸引了蘇珊莎蘭登的注意,當時她剛以《飛越死亡線》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但因為《為巴比祈禱》前置作業花費時間過長,蘇珊莎蘭登只好放棄。拍攝期間也遭遇困難,丹妮爾史萊迪克說:「當片子的主題涉及青少年自殺、婦女質疑信仰和同志權益時,這部片絕對是個燙手山芋。這部片最後得以完成,可說是全體工作人員出自於愛,勞心勞力的成品。」
電影公司排除萬難引進《為巴比的祈禱》並確定將在4/16上映,除了希望讓台灣觀眾可以看到如此感人肺腑的電影之外,更希望可以讓許多父母親觀賞此片。許多同志青年因受到誤解而感到沮喪、甚至崩潰時,需要親人伸出手拉他一把,當父母親可以更體諒孩子,更明白他的處境,悲劇就不會發生。而近日來有相關單位對同志誤解,甚至引發同志團體反彈,電影公司希望有機會可以廣邀各界來觀賞《為巴比祈禱》,藉由此片消彌歧視,能以公平對待尊重同志,並更深度了解同志心聲,真心接納而非孤立。
《為巴比祈禱》劇情敘述在眾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巴比是最受寵愛的兒子,他擁有著全家人的愛與期待,但這一切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就改變了。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是虔誠的教徒,她認為巴比只是生病,同性戀是可以被治好的;她也深信同性戀是絕不被容許的。於是透過各種管道,想盡辦法要治好巴比的「病」。身陷在教會、家庭及同儕壓力下的巴比,最後選擇了用死亡作為對母親的抗議,結束生命作為最後的妥協。而當巴比死後,他的母親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懊悔與淚水也喚不回逝去的生命。瑪麗開始接觸與她類似的個案家庭,並接受各方的建言與不同的觀念,為了巴比,她決定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瑪麗的挺身而出,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而是每個家庭幸福的延續。更多電影最新消息可上電影官方部落格:http://gaymovie.pixnet.net/blog 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