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dammi(火星人Dammiの映後座談)
整體以Mary和Max書信往來的架構組合而成,看似是生疏的彼此互相自我介紹,訴說著生活上所發生的瑣事,排解自己的苦惱,但透過這些分享,將身處不太健全的家庭之中的女孩極度渴望家庭溫暖和對自身生心理的沒自信,以及老人的亞斯伯格症做了最清楚的呈現,並讓故意塑造,不甚討喜的角色造型,竟也可愛了起來。而透過這樣的宣洩,中間雖幾經坎坷取折,但最終兩人在不自覺的當兒還是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力量。這是巧克力情緣。
這個故事的部份轉折情節上,雖然顯露出刻意的痕跡,不過人生便是如此充滿著意外的驚喜,誰料得到分隔兩地,年齡相差甚遠的兩人,竟然就可以透過魚雁往返,中間甚至還中斷數次之下,建立起忘年的友誼橋樑呢?影片中刻意將兩人的世界以彩色與黑白做為區隔,既有地域特色的象徵性以及年齡的差異,同時也展現兩人相遇的極大不可能性,但互相贈送給對方的東西,卻堂而皇之地在對方地盤裡,替他們彼此原本的世界裡,增添了點不同的色彩。
這其實也表徵著兩人在彼此心中,在自己尚未細心察覺之前,便一點一點地佔有一席之地,即便他們從未見過面,但還是可以靠著書信內容中,稀鬆平常的筆友初通信的自我介紹及閒話家常之間,串起連結。這裡便見編導的功力,即便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但卻從中見到編導對成年亞斯柏格症以及面貌不出眾、家庭破碎,同時又有青春期煩惱的少女有著細微的觀察,進而刻畫之深刻讓人心生感觸。
顯然這些書信的文字成為他們生活裡唯一的依靠,好似自己可以擺脫現實的沒人愛、退縮,好似自己從未孤單過。不過,導演未完全地將這些角色悲劇化,當然讓人心生同情,一起感嘆之處仍是在所難免,在那個社會風氣尚未全然開放的年代,但卻能從其中的苦悶,提煉出讓人感到詼諧之處,以幽默的鏡頭來看待兩人的不完美,倒也讓本來按照兩人背景,故意設定成較不讓人愛不釋手的角色造型,頓時可愛、散發光芒起來。
只不過電影在前頭宛如呼應著這位亞斯柏格症老人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般,所看到的盡是老人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般給予女孩啟發,而讓女孩對老人產生濃烈情感等等,甚至產生了治癒老人的意圖;老人似乎只是給給這位小朋友的問題解惑,偶爾在不自覺中還會被踩到地雷,被勾起不堪回憶,而讓自己陷入困境,讓兩人的通信曾經中斷。感覺上似乎除了不再孤單之外,未在老人心中留下什麼漣漪,後來小女孩竟然還試圖要用醫學來改變自己!?
但就像其貌不揚是上天注定,亞斯伯格也是一樣,甚至就連相貌現在都有整容手術可以處理了,但亞斯柏格症即便到如今仍屬於新興的症狀,對於一般大眾仍感相當陌生,遑論在故事發生的70年代了,也因而才無端冒出治好的想法。但基於老人的亞斯柏格症的特徵,其實從開頭的零星小誤會起,怒氣便開始累積,也因而最後這個帶點強迫治療意味的舉動讓老人徹底大爆發;也讓女孩因而失去憑恃,萬念俱灰之餘,行屍走肉地也讓自己的幸福溜走。
每個人其實都有其不完美之處,只是電影中兩個角色的不完美是較為外顯或較為特殊而會遭人排擠的類型罷了!有些不完美可以克服,但有些偏偏像女孩離去的丈夫所說的,這是屬於無法改變的事情。不過換個正向的角度想,就如同電影透過鏡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兩角色,既然每個人都有其價值,這兩位處於社會邊緣的角色們自有其美好的地方,端賴,如同老人對小女孩說的話一樣,能否擁抱著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敞開心胸愛你自己了!
承上,也就是說人生雖有命中註定之處,但上帝還是存留著讓人選擇的餘地,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呼應著片尾可以選擇朋友的字卡。我想老人最終發現了,那些書信文字不只讓彼此遠離孤獨,也不只是單方面成為女孩可以信賴、依靠的對象而已,同時在自己的書寫過程中,或許也成為自己救贖的提醒也說不定,老人的幻影好友消失便是一個訊號。
因而即便未闡明老人對於小女孩的感情,儘管最後難免可惜地未能來得及見上一面,但老人心中對女孩的重視,從房中的陳設,也就是最後一個鏡頭當中,便不言則明,女孩其實早就在老人心中擱上沉甸甸的分量,老人所做的每個動作,雖然曾經半途而廢,但難能可貴的是都能重新認清,再加上女孩真心誠意的道歉,所以老人總算全然放下心防。這一切的一切,雖過程緩慢,但不只小女孩,甚至是老人,都在這樣單純的書信往來過程中,獲得轉變的力量,彼此惺惺相惜,又怎叫人不大受感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