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我的名字叫可汗》自閉症寫實程度超越李連杰《海洋天堂》



印度寶萊塢大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刻畫自閉症患者內心世界極度到位,許多患者家屬看完後,都力讚該片比「功夫皇帝」李連杰主演的《海洋天堂》更寫實,拍出患者的內心世界。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劉增榮則表示:「本片對社會宣導認識自閉症可以發揮寓教於樂,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統計,每110位出生的嬰兒中,就有一位小孩患有自閉症,片中男主角沙魯可汗飾演的角色,患的是亞斯伯格症,所有症狀集於一身,現實生活中這類的狀況比較少,難免有些人會覺得這角色稍微誇張。但自閉症患者的內心世界絕對值得大家關懷,加上自閉症在台灣仍是少數,希望藉著此電影,讓大家認識這些族群,進而幫助他們,激發他們潛能,增進社會和諧。

許多真實世界裡的狀況並沒有像電影那麼順利,如片中男主角母親接受、承認孩子患了自閉症,所以給予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大部份台灣家庭都會逼孩子接受常規化教育,反而影響孩子學習。另一方面,自閉症患者的家屬親友的內心世界,《我的名字叫可汗》也給予適度描述。如男主角弟弟認為母親為了照顧哥哥而忽略他,這點提醒了自閉症家庭養育孩子的觀念,要讓手足一起成長,使他們感受父母等同的愛。也難怪這片會被看待拍攝程度上,以及寓意上更加寫實。

過去幾部談論到自閉症患者的電影,包括好萊塢大片《雨人》或是李連杰主演的《海洋世界》,這些類型影片其實都只點到為止,鮮少像《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麼用心地詮釋患者的人生種種遭遇。從孩提時期到進入社會,談起感情論及婚嫁,甚至到民族國家等種族共愛結構。《我的名字叫可汗》用自閉症患者角度切入冷漠社會核心。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執行長劉增榮表示:「大多數的自閉症者給一般人的觀感是需要被照顧的依賴者,但片中的可汗以自閉症的特質「說到做到」,成功地達成自己的目標。化劣勢為優勢,值得世人省思、借鏡。社會大眾面對身旁有自閉症者,若能適時地伸出援手,協助自閉症者擁有走向世界的力量、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對社會有所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