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現代西方的母親 文:貧窮男

原文出處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10520/3.htm (電資館電子報)


現代東西方的母親的差異,在於東西方社會的政經環境與文化差異所累積的價值觀不同,而母性的本質則完全一致。此次電影資料館「母親相對論:東西方電影中的母親」專題所挑選出的五部西片,年代最久遠的是俄國導演普多夫金1924年的《母親》,電影以高爾基的小說「母親」為背景,描述1905年的革命事件,到最新的院線片《奧斯卡媽媽》,跨越了一整個世紀,母親這個議題從家庭被放大到國族,各自表態,各家各有難唸的經。

現代女權雖然抬頭,但整個社會價值觀,基於過去母親的形象加諸於現代母親過多的期待與責任,讓現代女性在打拼事業之餘,還要兼顧教養小孩,可謂蠟燭兩頭燒,相當辛苦。在這些電影中,孩子大多和母親一起生活,由此可見一斑。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缺席,不是忙於工作,就是根本不在,更甚至拖垮整個家庭,這次的五部片全是如此。

先從最新的《奧斯卡媽媽》談起,這部近似導演個人真實生活的電影,的確是導演這些年來的生活寫照,濃縮成這部電影的主軸。片名叫《奧斯卡媽媽》,因為其導演的片中電影《自然之子》曾代表冰島入圍1991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拍完電影叫好不叫座,戲院門可羅雀,但導演一直相信,電影若能有奧斯卡加持,就能帶動買氣,轉虧為盈,而這時候母親卻狀況連連,忘記關瓦斯險些釀成火災,忘記關水龍頭造成淹水,母親患了阿茲海默症,導演又要調頭寸又要照顧母親,蠟燭兩頭燒,將母親送進安養院,老家賣掉籌資金,又將資金投入冰島的生化產業,卻又遇上股市大跌,趕緊認賠殺出,沒想到這家生化公司在此時破解阿茲海默症的基因排列,股票大漲。

而那部《自然之子》是描述老人逃出安養院的故事,諷刺的對照,導演的母親現在也不斷企圖從安養院出走,而他賣掉老家的錢拿去買股票的公司「基因解碼」,最後卻是靠破解阿茲海默症而賺大錢;導演不但沒賺到錢,而這個藥也讓母親的症狀好轉,出院卻發現家已經不在。導演透過電影描述拍電影這個行業的起落,與母親間的關係,而如同片中的醫生所言:「阿茲海默症跟導演的專長很像,在於欺騙觀眾。」而母親因為失憶而經常陷於年輕時與父親甜美的回憶,這種跳脫至回憶的手法,也是電影中經常使用,整部電影環環相扣的反諷與對照,看似巧妙的渾然天成,卻是拍電影的慘況,與母親幻想時的甜蜜與真實的無措,交織成這部《奧斯卡媽媽》。

在冰島面臨了地震、火山爆發與國家幾近破產的時局之後,看到這樣的影片,簡直濃縮了這些年冰島的重要事件,這個只有卅多萬人口的國家,天然資源豐富,國民所得排進世界十大,漁夫穿上西裝變成銀行家,雷曼兄弟與金融遊戲,重創整個國家,但電影中也看得出冰島人是沒在怕的,有著某種隨遇而安的特性,母親在隨遇而安下帶大小孩,拍電影缺錢船到橋頭自然直,母親更無畏,患了阿茲海默,苦的是旁人,母親倒是自在快活,反而是治癒後必需面對的現實讓他難以接受。

《讓愛飛起來》是法國導演歐容很特別的一部片,他在看完英國的小說《夜蝶MOTH》後,獲得靈感拍出這樣的一部影片,藍領單親媽媽,在工廠認識來打工的西班牙男生,互有好感,交往而生下一個兒子,經濟條件不好,為了照顧小孩,母親與男友各自輪班,聚少離多。媽媽發現嬰兒背後紅腫,懷疑遭男友凌虐,男友解釋不清而離去,真相卻慢慢浮現,嬰兒背後長出像雞爪的翅膀,慢慢生長成天使般的翅膀,也開始飛行,媒體見獵欣喜,然而嬰兒卻一飛不回,母親到社會局申請無法照顧嬰兒。歐容給了我們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到底是母親內疚無法勝任照顧小孩,而幻想出嬰兒長出翅膀,還是嬰兒真的長出翅膀飛走,到底嬰兒是生是死?勞工階層的媽媽,要如何能一邊工作又一邊帶兩個小孩呢?要為了這一切放棄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即使她做了一切人性上正確的選擇,就能夠避免悲劇嗎?歐容將一個母親在工作、感情與養兒上,做了一次人性掙扎的實驗。

《聽媽媽的話》是19歲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作品,在缺乏資金之下,仍舊一鳴驚人,代表加拿大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原本片名直譯是「我殺了我媽媽」,導演演出自己的經歷,以兒子的眼光來看待母親的角色,演活了叛逆的青少年,不管媽媽說什麼做什麼,都似乎與自己作對,在找他的麻煩,甚至將他送到寄宿學校,都讓他在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也是因為在乎彼此,使得這樣的爭執永無寧日,而也因為這樣的的親子關係,造就了這樣的一部影片,要是導演乖乖的「聽媽媽的話」,也許我們就看不到這樣的作品,也因此,我覺得這片中的媽媽,才是「奧斯卡媽媽」,因為有她,得以成就這部影片。

相對於《聽媽媽的話》中的母親,也有像《慾海情魔》中過度溺愛女兒的媽媽,1945年由瓊克勞馥所飾演的媽媽,因為省吃儉用幫女兒買衣服而與先生爭執,先生一氣離去,原本以為怎麼會有這樣的父親,沒想到拿到衣服的女兒,卻嫌衣服難看,而母親的百般呵護讓她變本加厲,這個誰看了都想賞她兩巴掌的超物慾女兒,才是母親人生災難的禍根。電影以兇殺案為開場,瓊克勞馥的前夫在現場被捕,死亡的是她現任丈夫,因而到案說明,緩緩訴說這個故事。

現實中的瓊克勞馥,小時候母親就有過三段婚姻,她從小自食其力半工半讀,因此《慾海情魔》有著她身為母親對下一代厚愛的投射,不希望下一代吃苦,當她以此片奪下第一座奧斯卡影后,下嫁的第四任老公,是百事可樂的總裁。電影中的母親形象,是現代女性的象徵,不但追求自己的情感,為了滿足女兒的物質虛榮,吃苦打拼,從端盤子做到連鎖餐廳老闆,是融合了進步思想與傳統價值觀的母親。HBO今年在美國推出的迷你影集《慾海情魔》,找來《毒藥》、《遠離天堂》的導演陶德海恩斯操刀,並由凱特溫絲蕾擔綱女主角,冠蓋雲集,完全按照詹姆士.凱因的原著。

普多夫金的《母親》,建立起經典的左派母親形象,改編高爾基小說,描述一家三口在1905年俄國革命時因階級衝突而遭遇的風暴:父親是暴戾的守舊反動份子,母親是不涉世事的淳樸農婦,兒子則是暗中加入勞工組織密謀革命的年輕改革派。一場罷工,父親被打死,兒子被捕入獄,母親原本以為向極權者屈服可以挽救兒子,但是不公的審判讓母親覺悟,挺身加入革命陣容,營救監獄中的兒子,隻身迎向鎮壓的軍隊...《母親》以個人化的家庭際遇,放大到集體的階級革命。

普多夫金不同於艾森斯坦大量蒙太奇的跳接,他善用各種不同角度,強調鏡頭連貫,穿插局部的表情特寫,以及象徵內在情緒的風景,來傳達出默片的戲劇張力,《母親》成為普多夫金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讓社會主義的母親形象深印人心。

即使橫跨一百年,母親竭盡所能照顧下一代的本質依舊沒變,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但這種種的不同,卻造就了不同的故事與不同的結局,如同這次影展的十部片,讓我們藉由這些電影,參透母愛的偉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