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Ryan影評:《愛滋味》Les Témoins

原文出處: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從九0年代開始,泰希內的每部作品我都沒有放過。儘管我覺得很難從他的作品中去歸結出一個一貫的風格或態度,我卻特別地狂愛著他的《野戀》。那部片除了是九十年代最美麗的電影之一,更是泰希內一次完美的意外,因為後來他的作品再也聞不到那樣肆意迷人的氣味,直到我看了《愛滋味》(題外話,這部片的海報版型有抄襲《偷情》設計的嫌疑)…。

以愛滋病來襲之前的美好夏日為故事起點的《愛滋味》,有著如《野戀》般青春迷亂的晃動與不安定氛圍,以及甜美中夾雜著淡淡苦澀的田園詩體。那場關鍵的湖邊溺水與救援與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愛戀,原來要到了故事後半段,小男生因愛滋而喪命,愛他的警察鬆口說出「救他時情不自禁勃起」的出櫃表白後,整個濃度才真正暈散開來。事實上,這句話的後座力絕對不輸《斷背山》,那淡淡的承認,短短卻極其本能性的自白,完全展現了泰希內寫劇本、調度上的功力。

《愛滋味》在調度上有著完全大師級的流暢,透過艾曼紐琵雅飾演的作家所寫下的見證,在散發文學質地的同時,更讓整個觀點宏大中帶著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寬容。同樣從種族、階級、性別來看愛滋風暴,《愛滋味》不似時代背景相似的《美國天使》那般雄辯滔滔,卻在溫柔中更見其廣闊格局。我喜歡泰希內先是安排警察帶小男生坐飛機,對照小男生死後警察帶著他姊姊重坐飛機的安排;我也喜歡電影收場時,研究愛滋病的同志醫生帶著新認識的男友再度造訪警察夫婦所完成的完美循環。這樣的兩相對照、呼應、互補、循環,透過愛恨嗔癡的交相作用,隱隱解釋了愛滋的起源與存在的理由。這是超脫宗教與理性,殘酷、無比美麗,卻也無比悲哀的原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