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自然的人,不懂得愛。」我在帕絲卡爾‧費南(Pascale Ferran)執導的這部【查泰萊夫人】(Lady Chatterley,2006)裡,領悟到自然而生的美麗愛情。
【查泰萊夫人】改編自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備受爭議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1928),而無論是《兒子與情人》(1913)、《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還是這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勞倫斯的小說,都以他的故鄉「諾丁漢郡」為背景,他在這個自然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裡成長,對該地礦工的艱困處境瞭若指掌,儘管現實生活中的勞倫斯,選擇了背井離鄉,在自己的小說中,他卻反過來,一次又一次的,描寫他的故鄉;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之所以在當時的英國社會裡被視為「猥褻」,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統治階級」的查泰萊夫人,選擇了來自「工人階級」的情人,對這些烙守清規戒律與嚴守階級觀念的英國新教徒而言,簡直是難以忍受的恥辱!
雖然這部小說曾激起無數導演的熱情,先後被肯羅素、馬克‧阿勒格萊(Marc Allégret)等人搬上銀幕,但是,這卻是第一次由女性執導,也是第一次,這個愛情故事的焦點,得以從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拉回到「查泰萊夫人」這位女性,並以她出身貴族階級特有的細緻與視點,來詮釋這段不同於一般的愛情故事。
如此的【查泰萊夫人】,結果竟出乎意料的令人著迷!這或許得力於帕絲卡爾‧費南拍攝爵士樂手紀錄片【歐克雷的四天】(Quatre Jours à Ocoee,2000)時的經驗,被充份地運用到這部電影。她以紀錄片的手法,鉅細靡遺地描繪出兩人由單純的肉體吸引,到相知相愛相惜的這段過程,以及女主角因這段愛情而生的種種轉變,促使她從柔順徬徨、永遠需要男人來庇護的女孩,蛻變為成熟穩健、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
這段轉變的過程卻非來自靜止不動的沉思,這也是身為貴族階級的她所擅長的,而是離開自己居住的城堡,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穿過森林裡彎延曲折的小路,抵達獵場看守人的小屋,前往礦工工人們工作的現場,以及情人居住的地方,她才得以真正地有所領悟:「原來,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靠採礦維生,從頭到腳蓬頭垢面的工人,也如她般是『人』!」為了顯現「時間」與「運動」,在這段十九世紀的愛情故事裡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導演滴水不漏地紀錄了查泰萊夫人前往赴約前身體勞動與流汗的過程,她與情人做愛的節奏與方式,以及做愛後的感受,因為,每一段過程,都反映出查泰萊夫人內心細微的變化,而這內心的變化,又轉化為推動她前往赴約的動力,從這些環環相扣的過程之中,我們才能夠充份地領悟女主角的轉變:「何以查泰萊夫人因性愛的充份滿足,連帶刺激了性靈的發展與心智的成長?她的人生,也由原來的坐以待斃,發展為主動積極地規劃自己的未來!」
帕絲卡爾‧費南的【查泰萊夫人】不僅是法國影史上最成功的文學改編作品之一,也是自此書改編成電影以來,最美麗最動人的一部作品,如果勞倫斯地下有知,看到他的作品,終於得以擺脫「淫穢」、「猥褻」,綻放出自然的華采,那麼,這場由勞倫斯發起的婦女解放運動,以及打破階級之別的愛情神話,在二十一世紀女性的手上,終於得到實現。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彭怡平影評 : 打破階級的愛情神話 【查泰萊夫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